黄豆禁忌:
黄豆的营养成份:
营养素 | 含量(每100克) | 热量(大卡) | 367.00 |
碳水化合物(克) | 91.70 | 脂肪(克) | 一 |
蛋白质(克) | 0.40 | 纤维素(克) | 0.30 |
维生素A(微克) | 一 | 维生素C(毫克) | 一 |
维生素E(毫克) | 一 | 胡罗卜素(微克) | 一 |
硫胺素(毫克) | 0.02 | 核黄素(毫克) | 一 |
烟酸(毫克) | 一 | 胆固醇(毫克) | 一 |
镁(毫克) | 4.00 | 钙(毫克) | 10.00 |
铁(毫克) | 3.50 | 锌(毫克) | 0.32 |
铜(毫克) | 0.05 | 锰(毫克) | 0.09 |
钾(毫克) | 6.00 | 磷(毫克) | 9.00 |
钠(毫克) | 5.00 | 硒(微克) | 一 |
黄豆的功效与作用:
1.减轻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症状
大豆异黄酮是一种结构与雌激素相似,具有雌激素活性的植物性雌激素,延迟女性细胞衰老、使皮肤保持弹性、养颜、减少骨丢失,促进骨生成、降血脂等。
2.防止血管硬化
防止血管硬化,预防心血管疾病,保护心脏,大豆中的卵磷脂还具有防止肝脏内积存过多脂肪的作用,从而有效地防治因肥胖而引起的脂肪肝。
3.让头脑聪明
在平时适量多吃黄豆,还能有效达到预防老年痴呆的功效。而且在黄豆中还含有一种叫甾醇的物质,它能有效的增加神经机能,从而促进其活力的功效。
4.降糖、降脂
大豆中含有一种抑制胰酶的物质,对糖尿病有治疗作用。大豆所含的皂甙有明显的降血脂作用,同时,可抑制体重增加。
6.美白护肤
能有效地改善皮肤衰老,同时还具有缓解更年期综合症的功效。同时经过日本研究人员的实验发现,在黄豆中所含有的亚油酸可以有效阻止皮肤细胞中黑色素的合成。
7.预防癌症
具有预防癌症发生的功效,不同的癌症它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。其中尤其是对于乳腺癌,其抑制的效果最为明显。
8.降低血脂
黄豆中的植物固醇还具有降低血液胆固醇的作用,进入肠道后可与胆固醇竞争,从而减少胆固醇吸收。但在降低血液中的“坏胆固醇”的同时,还不影响血液中的“好胆固醇”。
9.增强机体免疫功能
大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,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,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。
黄豆的营养价值:
1.黄豆含蛋白质40%左右,在量和质上均可与动物蛋白比美,500克黄豆的蛋白质含量相当于1500克鸡蛋,或6000克牛奶,或1000克瘦猪肉,所以黄豆有“植物肉”及“绿色乳牛”之誉。
2.黄豆蛋白质中所含必需氨基酸较全,尤其富含赖氨酸,正好补充谷类赖氨酸不足的缺陷,而黄豆中缺乏的蛋氨酸,又可得到谷类的补充。
3.黄豆脂肪含量为18—20%,在豆类中占首位,出油率达20%。另外,比动物性脂肪优越之点是含胆固醇少,而富含亚麻油酸及亚麻油稀酸,这类不饱和脂肪酸使黄豆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;卵磷脂也较多,这对神经系统的发育有重要意义。
4.含钾、钠等无机盐、某些必需微量元素、属异黄酮类的大豆黄酮苷(包括金雀异黄素)、染科木苷以及大豆皂苷。干黄豆内虽不含维生素C,但发芽后能产生维生素C,在蔬菜淡季,可补充食用。另外,黄豆还含有维生素A、B、D、E及钙、磷、铁等矿物质。
5.黄豆加工后的各种豆制品,不但蛋白质含量高,并含有多种人体不能合成而又必需的氨基酸,胆固醇含量中豆腐的蛋白质消化率高达95%,为理想的补益食疗之品。
需要注意的是,生黄豆中,含有抗胰蛋白酶因子,影响人体对黄豆内营养成分的吸收。所以食用黄豆及豆制食品,烧煮时间应长于一般食品,以高温来破坏这些因子,提高黄豆蛋白的营养价值。
黄豆的禁忌人群:
消化功能不良、有慢性消化道疾病的人慎食;患有严重肝病、肾病、痛风、消化性溃疡、低碘者忌食;患疮痘期间不宜吃黄豆及其制品。
黄豆的适宜人群:
一般人都可食用。是更年期妇女,糖尿病和心血管病患者的理想食品,也很适合脑力工作者和减肥的朋友食用。
黄豆的挑选技巧:
观色泽:先观察大豆的外皮色泽,如果外皮色泽光亮、皮面干净、颗粒饱满且整齐均匀就是好大豆。相反,若色泽暗淡、无光泽则为劣质大豆。
看脐色:大豆的脐色是鉴别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,脐色一般可分为黄白色、淡褐色、褐色、深褐色及黑色五种。黄白色或淡褐色的质量较好,褐色或深褐色的质量较次。
观肉色:咬开大豆,察看豆肉,深黄色的含油量丰富,质量较好。淡黄色含油量较少,质量差些。
看水分:取一粒生大豆用牙齿咬,发声清脆或碎粒的,说明大豆干燥,质量佳;反之,如果很软,则说明大豆受潮了。
黄豆的储存方法:
取足够容量的密封罐一个,辣椒干若干。把辣椒干(若是整个的辣椒干可剪成丝)和黄豆混合,放在密封罐里将密封罐放在通风干燥处即可。黄豆的食用方法:
生大豆含有不利健康的抗胰蛋白酶和凝血酶,所以大豆不宜生食,夹生黄豆也不宜吃,不宜干炒食用。食用时宜高温煮烂。另外,黄豆不宜食用过多,以碍消化而致腹胀。Powered by 古汉语 4.5.1 2009-2023 ©古汉语 Inc.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1149号蜀ICP备20015569号-1